河西区下瓦房的棉二大院聚宏鑫操盘,对于热爱古建筑的人士来说,可能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地方。在这个社区中,依旧有十余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公寓楼和二层的小洋楼,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。
顾名思义,棉二大院是一座与“棉二”相关的家属区。那么,“棉二”到底是什么呢?许多老天津人对此都不会陌生。就在这个家属区的南边,琼州道南侧如今的龙海公寓小区,曾经是“天津棉纺二厂”的所在地,如今却已不复存在,其痕迹几乎被时间所抹去。
在之前的文章中,我曾提及过王郅隆的旧居。他被称为“皖系”的财神爷,是《大公报》的老板,并差点当上段祺瑞政府的财政总长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欧洲诸国忙于自顾不暇,国民经济迅速蓬勃发展。王郅隆联合多位政界领袖,共同创办了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纱厂——裕元纱厂,这在当时可谓雄心壮志。
展开剩余71%那个时代,纺纱业可谓是风光无限。裕元纱厂的股东阵容强大,包括段祺瑞、倪嗣冲、朱启钤、曹汝霖等一批重量级人物,真可谓门庭若市,实力非凡!1915年,王郅隆在河西的小刘庄购下了262亩土地,开始建设裕元纱厂。经过两年的努力,终于在1917年建成,设备包括25,000枚纱锭、500台织布机,全套设备均为美国进口,其中发电设备更是来自于美国奇异公司,这也是天津第一家可以自发电的工厂。
然而到了1936年,日商钟渊纺织株式会社以赊账方式获取了裕元纱厂的控制权,并把它更名为公大六厂。这段历史在我以往的文章《公大七厂》中已有阐述,此处就不多提。1946年,国民政府接管了公大六厂,并将其更名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天津第二棉纺织厂。到了1950年,此厂再次易名为国营天津第二棉纺织厂,直到2005年进行重组并迁移。
如今,棉二大院可以分为北片区和南片区,住宅建筑依旧保留着深厚的历史感。北片区内的“跃进楼”,是一栋三层高的红砖老楼,顶部耸立着的烟囱透露着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日本建筑风格。其东侧则有两排四层红砖楼,楼梯处设计有白色的通风砖窗,体现出典型的五六十年代风貌,而“经纬楼”等三层红砖楼,则经过岁月的洗礼,至今可追溯至七八十年代。
值得注意的是,北区有一栋独立楼宇,南区则有四层的二层小洋楼。这些据老居民所述,同样是在公大六厂时期,由日本人所建,时间大约在四十年代左右。北区的那栋楼是独立结构,而南区的则呈联排别墅式。虽然这些建筑看似陈旧,但内部却已损坏严重,许多住户挤在其中,使得这些地方变成了“大杂院”。
尽管棉纺二厂(裕元纱厂的旧址)早已被全面拆除,但这些拥有八九十年历史的老建筑,依然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。它们不仅见证了天津工业的兴衰变迁,更记录了那段满是屈辱的历史。希望这些老楼能够尽早升级为文物保护单位,接受应有的保护与尊重。(津319,2022.11.18)
发布于:天津市阳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